|
|
市人大常委会外事华侨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工作安排,8月中旬,市人大台资企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仁华的带领下,深入到芦溪县、莲花县、安源区、湘东区以及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调研,实地察看了江西德友科技、萍乡市力群鞋业有限公司、江西贯胜鞋业有限公司等12家台资企业,与企业经营者面对面交谈了解生产经营有关情况,召开有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台资企业法人参加的座谈会5次,重点了解了2017年以来我市台资企业的发展情况。现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自1991年以来,许多台胞台企纷纷来萍乡投资兴业,2007—2009年期间是台企在我市发展的高峰期,在萍台资企业保持有30多家,投资领域涉及一、二、三产业。截止2017年底,我市注册的台资企业有19家(含个体户1家),其中纺织、制鞋等制造业类企业12家,占63.2%,农林类1家,服务业类6家,占31.6%。2018—2019年,新增了萍乡市栢晟电子(合资)、江西鹏宇管业有限公司、江西金享旺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台资企业,新增台资个体户3家;但停产企业有5家(含个体户1家),另有一家只签约没有投资。目前,我市正常运营的台资企业14家,在建的和部分投产的企业5家,其中,盈利企业8家。总体来看,多年来,台资企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创造了就业岗位。据统计,2019年全市台资企业有固定就业人员约4000人,用工高峰时达80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江西贯胜鞋业今年受疫情影响,客户订单减少、货款支付延期、企业资金周转很困难,但仍坚持开工生产,安排职工上班,被称为“爱心企业”。二是提供了税收。2017年至2019年,我市台资企业生产总值分别为6.54亿元、6.66亿元和4.71亿元,三年累计上交税收9831.41万元、出口创汇18141.56万美元。萍乡市广宣鞋业自2012年以来每年纳税额超过1000万元,江西贯胜鞋业也多次被评为“萍乡市十大纳税民营企业”,连续多年纳税额在千万元以上。三是引入了一些先进的企业文化。一些台资企业在企业文化管理和特色产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外向型、科技型台资企业在我市落户,带来了一些革新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市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江西德友科技公司秉承“创新为本、客户至上”的企业理念,是一家致力于特种材料、橡胶、模具及智能联网技术研发制造及销售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倡导“德以厚天,循环共享,以德聚友、科技兴邦”的企业文化;落户在芦溪县的江西鹏宇管业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5亿元,由上海建筑设计院院长负责设计,公司管理理念先进,专精于设计和制造高品质伸缩接头、防震软管、消防软管等,产品生产技术国内一流,发展前景广阔。
二、存在的问题
调研反映,近几年来,我市台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一)企业数量少,产值占比低。目前我市台资企业仅19家,且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不能正常运营,其产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小。据调查,2017年底,上栗县有2家三产类台资企业,后来由于市场、经营等方面原因而倒闭,目前已没有一家真正的台资企业入驻。2013年落户在莲花坊楼镇的好顺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种植陈山红心杉5800亩,湿地松和油茶树各200亩,但收获期长达15至20年,如今仅有两人在山上守护。近几年来,面对外贸依赖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少台资企业经营困难,只有微利甚至亏损,有的企业出现停产甚至濒临倒闭。
(二)企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目前,我市台资企业中项目资金上亿元的只有5家,除4家制鞋纺织类企业有一定规模外,大都属小微企业和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层次低,既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缺乏完善的产业链,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况,抗风险能力低。
(三)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生产成本提高。调研反映,由于国内银行不能掌握台资企业在台湾的经营和资产情况,造成贷款难以审批;台资企业贷款普遍需要土地和房屋作抵押,而不少企业土地证没有办下来,有的企业是租用标准厂房,因而没办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造成企业融资难。在用工难方面有多种原因:一是本地农村许多男女青年喜欢去沿海城市打工,不愿在本地企业做收入少的苦累活。二是有的员工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积累了经验,掌握了技术,出于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考虑而跳槽。三是季节性用工荒问题,在夏季高温和农忙时难留住人。加上我市台资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企业招聘信息来源又少,以致许多企业出现较大用工缺口。如江西贯胜鞋厂目前用工量只有设计产能的五分之一。由于融资难、用工难,企业经营成本(包括劳动力价格)逐年提高,利润在压缩。
(四)投资环境仍存在短板。一是存在为新落户企业提供的基础设施或生活设施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如江西金享旺制造有限公司去年注册落户,今年已部分生产,但工业用水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二是存在服务不力、不优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在台资企业落户后,服务往往不够主动和热情,对企业缺乏全程跟踪和贴心式服务。据反映,有的台资企业在规划落实、办理环评、消防安全许可证时存在诸多不便;有一家台企反映,他们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投诉,长期得不到回应,投资信心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少数公共服务窗口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低、服务不热情的问题。据反映,我市一家台资企业老总通过萍乡北站,所提合理要求受到工作人员的冷漠对待。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对台招商力度,注重提高招商效率。我市对台招商引资的空间还很大,要积极发挥我市对台招商在地缘人脉、区域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抓住当前台资由沿海城市向内陆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大对台招商力度。一要善于借力,开辟对台招商引资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好“赣台会”、各地台商协会等平台媒体,积极加强与上级对台部门的深度联系,发挥萍乡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承的地缘人脉优势,做大涉台“朋友圈”,尽可能多的掌握台企投资信息,同时积极推介我市招商信息。二要突出重点,增强对台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积极适应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台湾特色优势产业的对接,重点引进高新技术、现代农业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方面的项目,努力提高招商质量。三要重视产业聚集,完善台资企业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链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要注重“以商招商”,加大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服务领域的合作,积极引进规模较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引进一个,影响一批,带动一片”的产业集群效应。
(二)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贯彻,促进台企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国台办出台的“惠台31条”和江西省“惠台60条”等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尤其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尽快研究制定有关纾困惠企政策,充分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助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当前要积极落实好我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台的有关就业、金融、税收、招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台胞台企在萍乡创业、生活提供更多同等待遇。建议金融部门根据实情适当放宽对台资企业的贷款限制,当地政府和劳动人事部门应积极为台企提供招工信息,开展职工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想方设法为台企解决用工难题。
(三)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台企到我市投资兴业。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在现有减税降费的政策基础上,出台更有竞争力的税费制度,降低企业的建设和经营成本,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切实维护台商台企合法权益。二是要扎实推进“三单两制一网一评价”改革,着力建设“五型”政府,并充分借助“互联网+”,让大多数政务服务“一次不跑”或“最多跑一次”,营造和谐高效政务环境。三是要普遍建立县区、乡缜领导干部驻厂联系和定期走访制度,及时了解本区域内台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情况,积极协调解决企业遗留问题,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四是要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宣传企业家精神,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素质,营造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良好环境。五是要积极为台资企业发展搭建良好承载平台。引导现有台资企业全部进入工业园区,努力为台资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条件成熟的县区可以创立台商投资产业聚集园区,具备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采取政府扶持和台商参与开发、建设的运营模式,吸引更多更好的台资企业来萍乡投资兴业,合作共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