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朝是麻山中学校长,作为教育线的一名区级人大代表,黎校长秉持“全面掌握实情、敢于坦诚谏言”的原则,忠实于代表职责,不负于选民信任。
为年轻教师谏言
干事创业,队伍从来是关键。如何调动队伍积极性,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人“有事做、能做事、能成事”,黎志朝找到老师、家长、学生,长谈深聊、真诚沟通、耐心倾听,广泛征求意见,老师们普遍集中反映一个问题:“老教师跟不上形势,年轻教师不愿来,因为他们看不到职业前景,每次去参加省市示范课的教师都来自于重点中学,而是否能上示范公开课又是骨干教师评选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普通中学的优秀教师来说显失公平,严重挫伤年轻教师的进取心和积极性”。
人代会前,带着这个问题,他找到老中青三代老师充分听取意见,为人代会撰写建议作准备。他提出“自愿报名,学校推荐,通过全区性比武评选优秀教师参加省市示范公开课,给所有优秀教师平等机会”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和推行,极大地鼓舞了年轻教师的热情和干劲。
黎校长顺势提出“老教师转岗校本课程,吸收新生力量专攻文化课程”的带队思路。3年时间,86名老教师结合本地实际,开发了30多个校本课程。同时,每学年招聘30名左右的年轻教师挑起文化课教程重担。他访名师,让年轻教师向他们拜师结对子,互相听课评课;只要有培训的机会,他放开手脚让年轻教师们走出去、学进来......有付出,必定有收获!学校由原来的86名教师平均年龄48.5岁、最高学历大专到如今的157名教师平均年龄37.5岁,新增71人中研究生学历11人,其余均为本科毕业,还实现了省市级骨干教师零的突破,有12名年轻教师获此殊荣。
为留住学校呼吁
2017年开始,关于麻山中学是留是撤便一直存在着争论。年冬,他向区人大联系教育的常委会副主任建议:“组成专门调研组,充分调查论证,决定麻山中学是留是撤”。建议得到人大常委会同意,2018年初,专题调研组走访部分初级中学、职业中学,了解生源分布、学生就学意愿,座谈会上他热情发言:“给不能成为学霸的普通孩子多一个选择,多一次机会,留下麻山中学,通过抓纪律、养习惯、树学风,这些孩子可能是平凡的,但不会是平庸的。”从此“江湖”再无裁撤麻山中学的话题。
5年来,黎校长以实际行动兑现着他的诺言,严肃课堂纪律,所有包着铁皮的教室门全部开个门洞,亲自巡课,一经发现课堂有超过三个学生打瞌睡的,任课老师向学生公开道歉自己授课无方;调整作息时间,改掉自由散漫的风气;循序渐进禁手机,净化学习环境;推行“树立信心决心、培养专业技能、养成学习习惯”的教学理念;提出“有猷、有为、有守”的校训,让孩子们成为对人生有所规划、内心有所坚守,对社会有所作为之人。
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麻山中学正悄然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她的公众号有了忠实粉丝,她的美篇被大量阅读转发,她的校本课程是全省典范,老教师丁顶天的书法班成绩斐然,教育部高中组书法赛二等奖、全省高中组书法赛一等奖、书法专业高考全国第一名......本科上线人数从2017年的个位数,到2018年25人,2019年45人,2020年84人,2021年117人,2022年151人。
为选址建校奔忙
老麻山中学校区建于1960年,地处麻山镇中心城区,门外车来车往、人声鼎沸,1300名学生挤在仅有40亩的逼仄灰暗的老楼里。“一定要建一所新的麻山中学”,黎校长内心坚定。2019年人代会前,他积极向人大常委会主任汇报建校设想,邀请区人大领导、有关区镇人大代表和麻山中学走出去的知名师生共同组成调研组进行全面调研考察,在座谈发言时,他畅谈麻山中学的变化和起色、全市教育网点配置规划、麻山镇作为全国文明乡镇的有利地理名片,他强烈恳请区政府、麻山镇党政对麻山中学选址新建的建议得到批准。
两年半时间里,他与麻山镇党委政府一起奔波忙碌,申请立项,邀请区镇人大代表参与选址,主动邀请人大常委会主任作为项目挂点领导,并成立有纪委、教育局负责人和人大代表组成的工程建设监督工作组。2021年8月,占地221亩的新校区落成并投入使用,建成3栋教学楼、1栋实验楼、1栋艺术楼,4栋学生宿舍楼、1栋教师宿舍楼,有着1025个席位的大汇演厅,能容纳3000学生同时用餐的大食堂,最特别的是校区还有30亩果园菜地和510株果树。
2022年9月1日,新建的麻山中学正式投入使用已是第二个年头了,看到标准化田径场上整齐列队的2075名学生,黎校长依旧百感交集。“人民信任我,选我当代表,组织信任我,任我当校长,我定不能负了这份荣誉,忘了这份信任,忠实履行代表职责,坚定兑现对组织的承诺。”(易安)